在星宿上次舉辦的餐酒會回饋中,有參加者提到想要了解日本酒的歷史。因此,這次就讓我們來簡單聊聊日本的米酒發展史吧!
日本米酒的起源為祭神
雖然有考古研究指出,日本最早出現的酒類應該是葡萄發酵而得成的葡萄酒。不過,在日本最早使用穀物釀製的酒,則是曾經在動畫<<你的名字>>出現的「口嚼酒」。口嚼酒顧名思義,就是利用唾液中的酵素將澱粉分解成葡萄糖之後,再經過酵母將糖分轉化為酒精。也就是類似台灣傳統原住民小米酒的做法。在那個時代米飯是十分珍貴的作物,因此日本人利用神職人員淨身後再使用珍貴的穀物製作的口嚼酒,可說是對神祇展現出極大的感恩之意啊!
由於一開始的目的是在祭神,而日本皇室又是神明的後代。因此,宮廷直接設立了「釀酒司」並且將釀造技術開始進行文字紀錄並持續傳承。
從寺廟中發展的釀酒技術
大家可能聽過「唐宋在日本」這樣的說法。確實,日本在唐宋時期大量與中國交流,裡面也涵蓋了佛法以及釀酒的技術。可能是修行之人比較有定性而且沒有雜念,各地寺院釀造的「僧坊酒」普遍有著高度的評價。寺廟中也發展出了許多新的釀造技術。這些釀造技術並不只是留在寺院,而是慢慢地流入民間。甚至到了江戶時期,德川幕府為了降低釀造失敗的機率,而頒布「寒造」的限令,酒廠只能在冬天進行釀造,進而促成了釀酒師集團「杜氏」的出現。
日本蒸餾酒的起源也是米酒!
雖然說到日本酒,可能大家直覺想到的都是日本清酒。不過,其實現在原物料以番薯為主的燒酎,一開始的起源也是米喔!!
關於蒸餾酒傳到日本的方式有眾多的說法,但是主流還是認為是透過琉球王國傳到鹿兒島。琉球王國,也就是現在的沖繩,至今仍有利用在來米製作蒸餾酒(泡盛)的習慣。在15世紀末期傳到日本本土(九州)的時候,當然也是利用米作為原料。
不過之後,因為稻作欠收等原因,鹿兒島的農作物變成是以甘藷為主之後,蒸餾酒的主原料,也因此而變成了甘藷及其他穀物或雜糧了。
二十世紀起的大幅改變
在明治維新之後,日本大幅的接受歐美的知識,也了解至今為止利用經驗法則進行的釀酒,其實是利用微生物進行的酒精發酵等一系列反應。因此,在二十世紀初期,不但開發出了利用添加乳酸加速及穩定釀造的「速釀」製法,也發現可以大幅減低人力,不需進行山卸的「山廢」作法,甚至開始進行酵母的篩選及評比,進行了「協會酵母」的制定及開發。之後,又因為碾米技術的精進,可以使用比之前更加精磨的稻米進行釀造,讓日本酒進到了以「吟釀」規格的世界。
到了二十一世紀,日本酒的風味有了更多的變化。不過,有些酒造則是反其道而行,開始使用數百年前的釀造方式,想了解當時的清酒會是怎樣的風味。相信,在這種不斷嘗試的環境之下,日本酒會出現越來越多不同的變化。有興趣的人,如果從現在開始接觸日本酒,一定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!